20230703 theme pic

虛擬世界必學詞彙——全息影像 

說起元宇宙,我們很容易聯想到「虛擬」,而提到虛擬技術,尤其應用在生活層面,網絡3.0這種高科技產物往往體現於「虛擬影像」,總之,就是一種介乎現實與虛幻之間的視覺體驗。正因如此,幾乎所有科幻影視作品中,凡提到有關未來世界、虛擬世界的情節,少不免會展示各種活靈活現的虛擬影像,而絕大部分是以立體方式呈現。 

回顧網絡2.0或更早時期,立體影像與3D眼鏡乃當時的新興產物。時至今日,說到影像,再談「立體」未免過時,取而代之的,是經常出現在科技新聞標題的「全息影像」。 

立體而不止立體 

然則,全息影像到底是甚麼?它與立體影像又有否分別?姑且以影視世界的立體影像演化作為切入點。本世紀初,「3D電影」堪稱影視界的當代潮物,幾乎每齣電影都推出個3D版撈一筆,也幾乎每名電影迷,或租、或借、或買,家中總擺了幾副3D眼鏡。後來,由於製作成本高昂,加上要時刻戴上立體眼鏡很煩人以致3D電影反應不似預期般理想,導致這個科技泡沫曇花一現;及至最近數年,立體影像概念又重新興起,不過卻是換了方式,至少不用再佩戴3D眼鏡,例如在一些表演或展覽中,會有光學人物載歌載舞,會有虛擬版的已故歌后鄧麗君重現人前,也會有一些展品在博物館中以立體光學的方式呈現,當中不少所依賴的,就是全息投影技術,跟傳統3D眼鏡所採用的原理並不相同。 

全息已有大半世紀 

全息影像技術(Holography),又名全像攝影,早於1947年由英國匈牙利裔物理學家丹尼斯・蓋伯(Dennis Gabor)發明,丹尼斯更憑此於1971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相關技術當初僅於電子顯微鏡中被發現及開發,直至上世紀六十年代發明激光後才出現突破性發展。所謂「全息」,大概可分成「全(holos)」和「息(gram)」兩部分去理解,簡而言之,就是「完全的訊息」。 

折射 VS 重塑 

若要以最直接方式道出其與傳統立體眼鏡(紅藍膠片那種)所構成影像的原理有何分別,後者靠的是不同頻譜光線的過濾與折射,而前者是一種影像錄製、處理及重塑技術,情況有點像錄音及播音處理,簡單來說,就是將不同光束投射到物件上,然後精密記錄光束間相互干涉的情況並重塑影像,從而營造立體效果。

所以,以透明膠片製成半截立方錐體倒置在手機屏幕上的做法,呈現的並非全息影像,反而電影《星球大戰》中,微型的莉亞公主立體影像出現在遠端其他主角的桌上,其中概念可能更接近全息技術。 

與AR眼鏡的相容與相沖 

有人會籠統地將全息影像概括成「不用立體眼鏡也可看見的立體影像」,如是者,隨着Vision Pro等AR眼鏡愈趨普及,加上元宇宙主銷的全虛擬電子世界概念,未來虛擬世界中豈非無需全息影像技術?又不盡然。相關技術除了重塑和呈現的部分外,影像記錄技術其實亦是重要一環,如果在未來世界,每人一副的AR眼鏡具備激光投射技術以記錄眼前景物,有關影像就可經處理後傳送至遠端的其他眼鏡上。那就是說,遠在他方的親朋好友,憑藉全息技術或將可直接透過AR眼鏡出現在您的面前。如果電話的原理是音頻的記錄、複製和重塑,全息影像則將是仿真立體影像版本。 

Youtube – 描述全息影像技術

cc profile image
CC

廿年經驗,造就出中英文皆善寫的本領。從文字處理到故事創作,從來都是創意及精準並行。愛閱讀、愛電影,更愛寫作。您需要什麼文字,我都能為您寫出來。

合作聯繫︰chanchunbilingually@gmail.com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