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熱潮席捲全球,有人形容,當下人工智能在科技界所造成的壟斷式現象,堪比當年第一代iPhone問世。就連科技界指標性巨擘Meta之前都高調表示元宇宙部門要大規模裁員,並宣佈將會視AI為業務發展重心,不少科技迷甚至戲言Meta似乎要易名為「MetAI」。
AI與元宇宙共融而非相沖
然而,在一片「挺AI反元宇宙」的呼聲中,大家可別忽略Meta最近亦有明確表示,不會放棄發展元宇宙,甚至委託進行及發表了一項關於元宇宙經濟發展前景的研究——預期到了2035年,元宇宙可貢獻的生產總值將高達七千六百億美元,佔美國GDP約2.4%。《路透社》亦引述德勤(Deloitte)會計師事務所的報告指出,AR及VR等沉浸式裝置,勢將成為元宇宙發展的里程碑。人工智能非但打不倒亦取代不了元宇宙,反之,愈來愈多學者認為,AI技術的成熟其實是發展元宇宙的有利因素,甚至是在技術上及市場上塑造着元宇宙。有關的建構與鋪墊,大致可以分為幾方面。
以AI建造元宇宙
無論在NFT遊戲還是沙盒式空間等範疇,相對拙劣的畫功一直是其「趕客」的其中一個主因,但由於相關建設需要區塊鏈技術加持,與隨意建立一個遊戲世界的做法可謂大相逕庭,是以行內的技術人員絕對明白,要全面發展元宇宙,大概需要至少十五至二十年,要急也急不來。
不過,AI技術愈趨成熟或許能徹底打破這種限制,其學習與生成技術並不局限於大量生產NFT作品,AI在元宇宙上的基建、互動技術、NPC生成,以至與現實生活的銜接上,也能造就出極高效率的參與。既然以AI繪圖軟件畫成一幅大師級畫作可以是數十分鐘的事,難免會讓元宇宙從業員憧憬,日後要完成一個NFT遊戲或元宇宙世界,也許都能比以往快上百倍。
元宇宙提供跨地域共享空間
其中一個拖着元宇宙後腿的原因是與日常生活不接軌,然而所謂現實生活其實也有其自身局限,例如地域限制,在疫情肆虐期間就最為明顯。防疫隔離讓全球一下子都接受了網上工作/會議文化,而透過AI的運用,這種無邊界的共享空間可望成為引領元宇宙融入現實生活的切入點。一直走在科技發展前線的惠普(HPE,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s)早前就宣佈創造了深度學習AI的解決方案,有關方案將可主要應用在構建虛擬空間,應用於虛擬旅程及共享會議空間等範疇。
魚目混珠 VS 有根有據
近月AI技術有多驚人,絕對不止是一個懂得交論文、寫程式的ChatGPT。繪圖界不少AI圖像生成工具隨着熱潮抬頭,像真度極高的仿照片幾可亂真,甚至有AI圖片贏得了攝影比賽而造成亂象;影視界有人以AI創造出難辨真偽的主播及明星;近日AI甚至可營造出已故歌星主唱時下歌曲的效果。AI讓人人都可以是創造者,讓每個範疇都可以輕易湧現藝術大作。
惟當人人都是大師,世界上就再沒有大師了。這並不是甚麼哲學命題,而是實實在在的商業、版權與法律問題。有人在這片AI熱潮中提出要立法監管,同時也有人認為元宇宙的區塊鏈記錄技術正好就是撥亂反正的解決方案;在圖文普及化的氛圍中,陸續有人認為將圖文NFT化彷彿才是正道。
如果規管AI是勢在必行的話,元宇宙在這個議題上,可能正是在終點等待收成的一員。

CC
廿年經驗,造就出中英文皆善寫的本領。從文字處理到故事創作,從來都是創意及精準並行。愛閱讀、愛電影,更愛寫作。您需要什麼文字,我都能為您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