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機械人ChatGPT自去年底推出以來,一直在全球各地鬧得熱哄哄,無論您是否人工智能或科技迷,生活中總會出現不少關於ChatGPT或其他聊天機械人/系統的消息。事實上,儘管ChatGPT仍是炙手可熱,嚴格來說,它在界別中談不上是甚麼橫空誕生的震撼彈。它由OpenAI所推出,並非該企業的首個人工智能發明,也絕非最後一個。
您對這個正在改變人類生活,甚至預期將會影響各行各業生態的企業到底有多了解?OpenAI的故事,大概要由七年多前說起。
由非牟利的願景開始
OpenAI是美國一家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總部位於美國三藩市,誕生於2015年12月,由亞馬遜網絡服務(AWS)、印度資訊科技公司Infosys,以及包括世界首富兼科技界風雲人物Elon Musk在內的一群科學家及企業家共同宣佈創立,投資額達到十億美元。OpenAI的成立目的及使命,是希望集合全球在人工智能上最具影響力的力量,悉力研究AI及將相關成果公諸同好,讓通用人工智能(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變得更安全及大眾化,惠及全人類(時至今日仍是OpenAI官方所表示所秉持的理念)。
首富退出 走向營利

2018年,Elon Musk以其公司Tesla開發有關無人駕駛的人工智能,因而與OpenAI存在可能利益衝突為由,退出了OpenAI(但仍維持捐贈者角色)。翌年,OpenAI由非牟利改成以「投資額100倍封頂」的形式牟利式營運,而此舉並認為是Elon Musk與OpenAI愈走愈遠,甚至近來幾乎反目成仇的主因。
事實上,早於2014年,Elon Musk就已經在演講上表達過有關人工智能將成為人類生存威脅的憂慮;參與成立OpenAI,除了為在商業上打破Google壟斷資訊的局面外,也希望在理念上讓人工智能趨向大眾化。近年OpenAI轉為牟利,以至ChatGPT變得火熱,讓Elon Musk不禁連珠爆發,批評OpenAI已變成閉源操作,不再「Open」,有違初衷之餘,亦質疑ChatGPT冒犯文字創作者的版權。Elon Musk更揚言自己已不再持有OpenAI股份,甚至密謀成立另一股與ChatGPT抗衡的力量。
當然,在大眾角度看來,有關動向只表示,人工智能界勢將掀起一股百花爭妍的巨浪。
從GPT到ChatGPT

然則,ChatGPT算是一種劃時代的技術嗎?算是,也算不是。GPT全名為「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是一種生成式的預訓轉換器,屬一系列的語言模型,透過預載數據至GPT讓其不斷學習及進化。OpenAI早於2018年已完成首代GPT,當時數據的參數量為1.2億,翌年推出第二代,參數已升至15億。GPT-3發佈於2020年,參數已達1,750億,也是此項產品開始化身大眾商業產品的雛形。及至去年底,OpenAI以GPT-3技術推出ChatGPT(名為GPT的3.5代),進一步讓GPT走入群眾,成為以大眾為目標群的B2C產品。
來勢洶洶的ChatGPT,讓一眾科技巨擘對於OpenAI不得不提防,也不得不參一腳,以致月前微軟宣佈將注資OpenAI,開展長期研究及合作計劃,投資額據報接近一百億美元。
ChatGPT不是OpenAI的全部
那麼該否形容ChatGPT令OpenAI吐氣揚眉,或是OpenAI其實只是ChatGPT營運者的代名詞?又不盡然。除了GPT及ChatGPT外,OpenAI也有推出不少人工智能產品,例如用以生成圖像的著名程式DALL-E就是OpenAI的得意之作,至於Codex則是另一例子,是一個協助編程(programming)的人工智能模型。
ChatGPT只是OpenAI走進大眾眼球的首站,可見在不久將來,除語言圖像外,或許在音樂、機械,以至元宇宙開發的範疇上,也將會有其人工智能足跡。

CC
廿年經驗,造就出中英文皆善寫的本領。從文字處理到故事創作,從來都是創意及精準並行。愛閱讀、愛電影,更愛寫作。您需要什麼文字,我都能為您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