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幣

以太幣撐起元宇宙 絕不只是投資品

要走進虛擬貨幣市場,認識以太幣可算是第一步。事實上,在元宇宙所有其他層面,幾乎肯定可發現以太幣的蹤影,甚至需要用上以太幣方能成事。如果您只將以太幣當成投資品,以為不投資crypto就不用懂以太幣,在元宇宙闖蕩時很容易會焦頭爛額。 

您一定有聽過以太幣,但您對它有多了解? 

以太坊與以太幣 

眾所周知,比特幣被公認為世上首種虛擬貨幣,誕生於2008年。而以太幣(Ether,ETH)可以理解成比特幣的後輩而非後裔,因為兩者在技術上大有不同之處。提及「以太幣」一詞時,有時亦會提到「以太坊」,其實兩者並不相同,以太坊是貨幣單位/名稱,而以太坊則是其運作系統/公司。 

以太坊於2014年開始發展以太幣,其中一個創始人為俄羅斯程式人員Vitalik Buterin,本來是一個參與比特幣社群的程式設計師,因為曾向Bitcoin核心開發人員建議改革程式語言不果,遂成立了以太坊。聞說Vitalik是從芸芸科幻小說元素中選取了「以太坊(Ethereum)」這個名字,而相傳「以太(Ether)」是指陽光可穿透,大氣層中的一種隱形媒介,Vitalik藉此寓意以太幣同樣可虛無但能量滿滿地存在。 

Coin與Token大不同 

以太幣與比特幣不同之處,在於後者是種貨幣(Coin),而前者是種代幣(Token)。Coin的主要或唯一用途是價值儲存,功能好比不同國家所發行的傳統流通貨幣,至於token則在此之上被附加了功能性,所以亦被稱為通證或令牌。以太坊屬於一個運行智能合約的去中心化平台,所謂的「功能性」正是由智能合約所賦予。 

所謂「token」其實是一種怎樣的語言或技術?看似陌生,然而並不複雜,因為絕大部分元宇宙公民大概都對此早有所聞;近年炙手可熱的NFT,全名為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其實就是token的一種。 

以太幣用途廣泛 

無論是在NFT還是GameFi的範疇,以太坊都是主要的智能合約平台,而ETH堪稱去中心化金融中的首選抵押品及NFT市場的記帳單位。就算是在遊戲化金融的世界,雖然不少廠商也有推出自家的遊戲幣,但事實上,不少這類衍生幣種都是建立在以太坊的區塊鏈之上。若將上述這些技術資料換成一般參與者的通用語言來說,無論是用作NFT交易,還是在GameFi世界play-to-earn,ETH都是一種極為普遍的結算單位。 

從gwei到以太坊2.0 

作為交易工具,以太幣也有其運算單位,當中最小的單位為「wei」,一個以太幣相等於一百京(十的十八次方)個wei。Wei在一般元宇宙持分者的圈子中並非常見詞彙,他們較常聽見的「gwei」。Gwei其實就是gigawei,又名shannon,相等於十億個wei,也就是十億分之一個ETH。在區塊鏈上進行記錄是元宇宙的核心運作模式,但有關記錄涉及能源成本,也就是俗稱的礦工費(gas fee),而gwei就是礦工費的常用運算單位。 

提到能源消耗,crypto世界的耗能一直為環保人士所詬病。發生於今年9月的以太坊合併(The Merge),亦稱為以太坊升級或ETH 2.0誕生,正正在節能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用最簡單的語言來說,是次合併並非ETH的根本性轉變,更接近的說法是系統提升,當中的所謂「合併」是將以太坊主網及信標鏈整合,藉以用權益證明(Proof of Stake, PoS)鑄造概念取代原有的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 PoW)挖礦概念,達致節能逾99%。 

cc profile image
CC

廿年經驗,造就出中英文皆善寫的本領。從文字處理到故事創作,從來都是創意及精準並行。愛閱讀、愛電影,更愛寫作。您需要什麼文字,我都能為您寫出來。

合作聯繫︰chanchunbilingually@gmail.com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