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Web3.0時代,無論走進遊戲化金融(GameFi)、NFT、虛擬貨幣(crypto),還是元宇宙的哪個範疇,基本上都有一個萬變不離其宗的關鍵字——「去中心化」。歸根結柢,就是每個參與者都要有份當家作主,甚至在整個項目上其實沒有人應該當家作主,任何持分者也不需默從由別人訂立的遊戲規則,取而代之,規矩與法則應當是公開、公正,而且是共同制訂的。這套概念在遊戲化金融範疇中的極致演繹,大概就是一種「無規矩」的遊戲模式。而提到這種玩法,就不得不提「沙盒(sandbox)」。
遊戲世界中的「沙盒」
在遊戲世界中,「沙盒」可說成是遊戲種類,尤其泛指一個電子遊戲類別。而要走進電子世界前,必先要了解當中的取名由來。沙盒(sandbox)其實是指公園或遊樂場中供兒童自由堆沙的盒狀有沙區域,當中的創意空間就如玩積木一樣,幾乎沒有特定目標,旨在讓參與者發揮創意去設計及動手製作,但從此「遊戲」中又能獲得樂趣;套用在電子遊戲範疇,沙盒遊戲(sandbox game)就是指通常沒有任何預定目標,或是可讓玩家自行設定目標的遊戲,這類遊戲有時甚至會被稱為「非遊戲」或「軟件玩具」。沙盒遊戲通常都有提供一個開放式的空間及世界讓玩家自由發揮,玩家可隨自己心意移動或執行動作,縱然不同動作在遊戲中所帶來的分數或結果會有高低優劣之分,但無可否認,當中的自由度是存在的。《模擬城市(Sim City)》、《模擬人生(Sim Life)》,甚至早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推出的《Elite》等,一般會被視為最早期的一批沙盒遊戲,而2006年面世的《Roblox》及2009年面世的《Minecraft》,則堪稱沙盒遊戲中的代表作。
電子遊戲年代的「The Sandbox」
至於在GameFi範疇以至元宇宙中的狹義來說,「The Sandbox」其實是一個專有名詞,所指的是一個由手機及電腦遊戲演化而成的區塊鏈平台。早於2012年5月,The Sandbox率先以遊戲應用程式的面貌正式在蘋果iOS上面世。該遊戲由Pixowl遊戲工作室開發,屬開放式世界類的2D遊戲平台,玩家擔當「學神」角色,充當神明去探索水源、土壤、閃電、沙礫、熔岩,以及玻璃等資源,自由地以2D屏幕作為畫布,打造自己的專屬宇宙,因此也有人形容The Sandbox其實是一個像素藝術(pixel art)的繪圖類遊戲,最後玩家可將其所創建的宇宙上載至公眾畫廊。The Sandbox是一個免費遊戲,只有在解鎖額外建築元素時才涉及小量費用。
NFT與元宇宙的「The Sandbox」
The Sandbox從2D遊戲變成3D世界以至區塊鏈平台,2018年可說是當中的轉捩點。當年Pixowl被總部設於香港、由台商蕭逸創立、主攻區塊鏈的遊戲軟件公司Animoca Brands收購。併獲The Sandbox版權後,Animoca Brands決意將遊戲中的「畫作」NFT化,經過幾年大規模融資後,終在去年4月推出The Sandbox Marketplace測試版,並於11月推出The Sandbox Alpha。
地產界的「The Sandbox」
走進了元宇宙的The Sandbox,很快就獲香港著名地產商新世界發展的鄭志剛相中並注資。鄭氏一向熱衷將藝術融入產業,是以投資The Sandbox後的最大舉措,就是在The Sandbox中推出數位土地,並順理成章成為當中的最大「地主」之一。鄭氏除了在The Sandbox中建造創新中心外,更廣邀不同界別的商界夥伴進駐發展,讓The Sandbox的土地一下子成為各界爭相搶購及炒賣的虛擬資產。

CC
廿年經驗,造就出中英文皆善寫的本領。從文字處理到故事創作,從來都是創意及精準並行。愛閱讀、愛電影,更愛寫作。您需要什麼文字,我都能為您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