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分析師及投資者均預期,與去年相比,今年加密貨幣市場勢必行情看漲。要徹底投入crypto狂熱,總不能只在比特幣(BTC)及以太幣(ETH)的市場中進進出出。談到其他加密貨幣選擇,MATIC是不少中外分析的心水推介,事實上,自今今年初起計,MATIC是其中一隻升勢最盛的加密貨幣,與今年元旦日的幣價相比,升幅於二月中曾一度翻倍,就算近期回落,累積升幅亦逾五成。
不過,無論您有多了解(或不了解)crypto,大概也應知道加密貨幣並非傳統外幣或股票,從來不止是一個號碼或名稱,正如MATIC,雖然也有價格起跌及可作為投資品,惟其在原理及性質上就與BTC及ETH有很大分別。要認識MATIC,首先要知道以太擴容是甚麼,以及為何會出現以太擴容。
區塊鏈交易處理需時促成擴容
區塊鏈及加密貨幣市場貴為Web3.0一部分,經常會背負着「先進」及「劃時代」等美名,然而,這並不代表其運作速度可比光速,一蹴而就,情況就像您的電腦及手機一樣,儘管容量再大、引擎再厲害,永遠都只能勉強應付日新月異的應用程式運作所需。營運區塊鏈要靠各持分者的電腦與電力,而要處理每宗crypto交易,則代表要將相關動作記錄在區塊鏈之上,處理速度的高低,就與交易量及區塊鏈的每秒處理速度(TPS,Transactions Per Second)息息相關。
別忘記在元宇宙中,要靠區塊鏈處理的並非只有加密貨幣買賣,NFT絕對也是區塊鏈一個極大的「用家」。而不論是DeFi、DAO還是NFT,通常亦非得靠以太坊處理不成。回首幾年前,初期的以太坊只有一條區塊鏈,每秒最多只能處理十多宗交易,不敷全球應用自是不難理解(例如曾炙手可熱的CryptoKitties交易就曾佔上以太坊總交易量四分之一而使之癱瘓),因此經常會導致交易延遲、手續費上升等情況出現。
由此,以太擴容遂應運而生。
擴容分成不同Layers
所謂「擴容」,也就是「擴大容量」的意思,是為了突破傳統以太坊TPS限制的一些方案。概括而言,擴容方案可按鏈上/鏈下分成不同layers。「鏈上擴容」一般被稱為Layer 1,原理是透過對該代幣本身(例如挖礦規則、區塊大小之類)作出改動,從而提升TPS。不過在執行上,鏈上擴容由於耗時動輒以年計,並不算是划算及受歡迎的方案。
「鏈下擴容」,亦即Layer 2方案便由此出現。以最簡單、非技術性用語來說,鏈下擴容就是將主鏈來不及處理的運算步驟「外判」,在該代幣的區塊鏈外層構成側鏈,透過建立高速運算的項目協助運算後,將完成運算後的資料回傳至主鏈進行驗證。而MATIC亦是這種方案的其中一員。
MATIC與Polygon
MATIC屬以太坊側鏈,是一種ERC20格式的代幣,由Matic Network推出,而Matic Network則是由三名來自印度的加密貨幣愛好者於2017年成立,及至2021年底,公司經收購後易名為Polygon,惟MATIC這個代幣名稱則獲繼續沿用。
Polygon的運作模式可被理解成一個包含以太層、安全層、Polygon網路層及執行層的四層系統,簡單來說,就是以提升運算速度為目標,現時其TPS數以萬計,在處理NFT等去中心化應用程式(DApp)的範疇上備受重用,不少知名項目如Aavegotchi等都以Polygon作為基礎架構。
從投資角度而言,MATIC的市值位居crypto十大,其最大供應量為一百億枚,現時發行量/流通供應量接近七成。

CC
廿年經驗,造就出中英文皆善寫的本領。從文字處理到故事創作,從來都是創意及精準並行。愛閱讀、愛電影,更愛寫作。您需要什麼文字,我都能為您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