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受到加密貨幣市場的熊市影響,連帶整個元宇宙的發展步伐亦有放緩跡象。新年伊始,隨着幣市開始回穩,各類元宇宙產物亦預期將掀起新一輪熱潮。提到元宇宙,除了商家與網民不時傳出要上The Sandbox買地及大興土木外,NFT及NFT遊戲(亦指GameFi,遊戲化金融)也是讓不少人趨之若鶩的範疇。
然而,就算是持分者之一,您其實有多了解NFT及NFT遊戲?還是您對二者的印象仍停留在刻板的層面?NFT就是圖檔、音檔等藝術類虛擬資產?而NFT遊戲就是「玩電玩賺錢」?概念不清,可能並不是您的錯,而是其中的定義和界線,從來就不流於具體,而且還有愈見模糊化的趨勢。
概念大於內容的GameFi發展

GameFi最大吸引力是甚麼?賺錢!這個誘因更可說是現時NFT遊戲唯一可取之處。幾乎所有參與者進行NFT遊戲,都只會着眼其賺錢能力,至於遊戲性甚至畫質,NFT遊戲與傳統大廠電玩仍存有頗大距離,而且由於玩家「醉翁之意不在酒」,所以亦不太介意。
正因NFT遊戲與傳統電玩的目標顧客群不盡相同,故此有不少分析認為二者在未來將會出現合作和合併可能,既互補不足,亦能滿足NFT遊戲的可持續發展性。惟市場上也有另一種說法,預言兩者勢將愈走愈遠,甚至連GameFi的形式亦會出現根本性的改變,從傳統電子遊戲的形式,轉化成以「play-to-earn(P2E)」概念主導。
將「2E」進行到底
現時大部分NFT遊戲,說穿了都是靠熱度支撐的商業平台。論其商業價值,除了靠玩家課金外,當中的道具交易市場、遊戲幣的炒賣,以至遊戲中的大數據,都是由廠商及玩家共同飼養的一隻會生金蛋的鵝。因此,雖未至於是「掛羊頭賣狗肉」,但無可否認,所謂的遊戲內容,其實都只是一件投資品的糖衣,它到底是哪一碼子的遊戲,甚至是否遊戲,可能根本沒人會在乎。「GameFi」中的「game」,現時大概仍狹指電玩類娛樂,只是在不久將來,不難預期它會泛指一切形式的「玩家活動」,只要抓緊「2E(to-earn)」的宗旨便成。
Move-to-earn並非新鮮事

事實上,將不同形式的「2E」活動納入GameFi範疇,根本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式;市面上早已出現了一些被歸類成「move-to-earn(M2E)」的NFT遊戲,而且因為多由著名運動廠商研發或參與,所以具有一定人氣,至於其中靠運動或走路所累積的分數或遊戲機制有多像「遊戲」,其實所有用家都明白,只不過是一種包裝。
去中心化的利潤攤分
由此可見,M2E很有可能只是GameFi變奏的第一步。以此推斷下去,不論是開發商還是普羅大眾,我們將很快步入「凡事NFT化」的時代。今天,我們見證着很多手遊變成了鏈遊,而在明天,預期不少現時大行其道的手機應用程式,將會找到其NFT化的模式,找到讓用家「2E」的出路;報備行蹤可以賺錢,寫個食評或影評可以賺錢,透過通訊軟件與朋友互動可以賺錢,甚至只是在社交媒體上點讚、轉發帖文,或「play」一個廣告,都會是賺錢的蹊徑(名副其實的play-to-earn)。
人人賺錢,錢從何來?當然不難!從廣告商到大數據,統統都是商業價錢,只是現時我們在無形中為別人提供了利潤而不自知。到了凡事NFT、凡事2E的一天,將會是還富於民,真正將利潤去中心化的快樂時代。

CC
廿年經驗,造就出中英文皆善寫的本領。從文字處理到故事創作,從來都是創意及精準並行。愛閱讀、愛電影,更愛寫作。您需要什麼文字,我都能為您寫出來。